6月8日下午,河南確山縣,李金生戴著墨鏡,握著盲杖,胸前彆著紅花,走出考場,結束了這場被視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高考。李金生是今年全國唯一報名參加普通高考的盲人考生,也是河南第一位參加高考的盲人考生。然而,他卻交了兩門白卷,引發社會爭議。有人說,他參加高考是作秀,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;也有人說,權利遠比成績重要,交白卷也無損高考關註殘疾人權益的破冰意義。
  從公民受教育權的角度說,盲人參加高考當然沒什麼可爭論的———這又不是開車上路,誰說只有身體健全的考生,才有資格去爭取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呢?事實上,除了特殊的專業門類對身體素質有更高一點的要求,高校在招生簡章中並沒有明確將殘疾學生拒之門外。儘管在實際操作中,可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區別對待,甚至有時是粗暴的拒絕。但這顯然很短視,還是在昨天,新聞報道深圳一盲人醫師考上了美國高校的醫學博士學位,可見與之相比,部分國人不懂人才是不可貌相的。
  有關浪費資源的質疑,更多地可能出在白卷上。畢竟一個盲人參加高考,所動員的社會資源是全方位的———出題人,特製的試卷,特殊的考場與監考人員……豈料在一片閃光燈下,考生最終交來的是一紙白卷,似乎令各方所為全部白費。依我看,這種看法未免功利。讓盲人無障礙地參加高考,其實更像是一種“程序正義”,旨在為這類人群掃清參加高考的“準入障礙”。而對盲人的接納程度,歷來就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指標之一。不懷好意地說,多少身體健全的考生同樣交白卷,從結果看,他們也要被趕出考場麽?
  這年頭,各行各業都在努力提供人性化的服務,起碼嘴上都是這麼說的。何謂人性化,我倒不覺得是讓身體健全的人更舒適、更貼心,而是讓不便利者有與他人相同的機會。高考除了是一種公民權利,其實也是一種社會服務,因為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設計,長期以來對重考試的國人而言,都承載著夢想和希望。或許,盲人順利通過高考也不能與常人一樣,進入高校自由生長,但不代表他們就沒有機會。教育部門應該大開綠燈,擔心浪費資源?照收考試費就行了嘛。
  回過頭來看這場考試的細節,有不少值得考究之處。例如,儘管語文考試延長40分鐘,但李金生透露,“試卷25張,我從9點開始‘摸’,第一張是考試註意事項,摸完已11點多”,最終他沒來得及答第一題。而據我所知,雅思考試也為盲人專設試卷,但由於盲文試卷達到近100頁,考試時間也增加到了12個小時。與之相比,高考特准延長的區區40分鐘,擺明瞭是要讓考生抓狂,摸試卷又不是熟手摸麻將。 □柴辣  (原標題:[街談]盲人參加高考,一種“程序正義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41lehr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